鬻卖“暑以强耘”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从《齐民要术》所引作“夏
鬻:卖。
“暑以强耘”:王念孙《读书杂志》:当从《齐民要术》所引,作“夏以强耘”。 间:《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暇也。” 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解扁为魏国管理东部疆界,向上交的赋税比往年增加三倍,主管官吏请求给他赏赐。魏文侯说:“我国的土地没有扩大,人口也没有增加,收入为何增加了三倍?”官吏回答说:“用冬季的时间在山里伐木,堆聚起来,在春天顺河漂浮而下,然后卖掉,因此增加了收入。”魏文侯说:“百姓春天勤力耕种,暑天尽力除草耕耘,秋天收割贮藏,冬天闲暇无事,砍伐树木积聚起来,装在车子上运到河边,顺流运往城邑,这样是使老百姓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了,即使有三倍的收入,将来又有什么用处?”这是有功而反被加罪的例子。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馈闻论曰:“鼓之啬夫,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中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 鼓:国名,姬姓,白狄之别种,时属鲜虞。在今河北晋州市境内。
“馈闻论”:《道藏》本、刘绩《补注》本、《群书治要》作“伦”。 啬夫:古代官名。疑此为“鼓”之邑官。 罢:通“疲”。劳累。 武大夫:士大夫。指中行穆伯之将军。此则出于《左传·昭公十六年》,《说苑·贵德》亦载之。
贤明的君主不苟且求得,忠臣不苟且求利,怎么能说明这个问题?晋大夫中行穆伯攻打鼓地,没有能够攻下。这时晋臣馈闻伦进言说:“鼓地的啬夫,我知道他,(只要由他做内应),不需要劳累将士,而鼓地可以得到。”穆伯没有表示意见。左右的人说:“(这个办法不错),不折断一件兵器,不伤害一个士卒,而鼓地不攻而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穆伯说:“馈闻伦这个人,巧言谄媚而不讲仁义。假使让他得到了鼓地,我难道不赏赐他吗?如果赏赐他,这是奖励佞人。佞人得志,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们,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即使得到鼓地,又将有什么用呢?”攻城的目的,是想扩张土地。能够得到土地而不取得,是看到它的根本而就知道它的末叶了。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日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败国,俗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 夏六月乙酉日郑国的公子归生杀了他的国君夷赤狄侵犯齐国秋宣公前[图]
- 国都之外称为郊郊外之地称为牧牧外之地称为野野外之地称为林林外[图]
- 有一次魏武侯来到西河看到地势险要奇伟感慨不已不禁回首对吴起道[图]
- 轵(zhǐ)道经过轵县的道路轵县治今河南济源东南大司马官名协[图]
- 王子狐周平王之子 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郑昭公 畀(bì[图]
- 三才指天、地、人纲纲维;法度三纲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图]
- 李阳冰(nínɡ)字少温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文字学家、著[图]
- 破体改变旧的文体也可以说指书法改变前人之体丹墀宫廷中的红色台[图]
- ?军器所掌管兵器制造及工匠和诸色物料管理的机构然军器所乃南宋[图]
-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吴楚材《[图]